实朴刊中的这篇文章是关于教育部再发高考提醒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教育部称高考录取不存在内部指标,还有何重要提醒?

教育部称高考录取不存在内部指标,还有何重要提醒?

教育部除了提醒高考录取不存在内部指标,还提醒部分办学机构打着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非学历教育学员。

教育部表示,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或中介故意混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非学历教育学员。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不同的招生类别,其入学条件并不一样。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须通过高考招录。上述所谓的“录取通知书”不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

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高考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长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实施诈骗。

据了解,教育部“三十个不得”禁令中明确提出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因此,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教育部发布高考防骗预警,学生们该如何防骗?

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一些诈骗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防骗秘籍:警惕网络诈骗,莫购“高考答案”;考前编发“占坑贴”,考后宣传“押中题”;考试作弊断前程,侥幸心理不可有;替考代考入刑定罪,恪守诚信警钟长鸣;高考招生有章法,“渠道”上学不可能;招生部门网站和公众号遭抢注 “山寨版”以假乱真。

别贪心

纵观以往的那些家长和学生被骗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家长和学生贪心所致!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在高考前和高考后,总是想走“捷径”,总是想要快人一步!总是想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哪有什么“捷径”?所谓的“捷径”都是套路而已!那些给家长和学生灌输捷径的都是骗子,其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骗钱,那就是一环扣一环的诈骗。

因此,高考进行当中,不要去相信所谓的押题!不要去相信所谓的答案!哪有什么押题和答案!都是幌子而已,都是想让家长和学生掏钱购买的嘘头而已。且不说这些是违法的,就是真的,一旦被发现也是会取消考试成绩的。别贪心,十年寒窗苦读,不管如何,努力靠自己好好去考就可以了。

报考

显而易见,高考之后就是查分数报考了,在这个环节,又是很多骗子会介入的环节,一些骗子自诩关系过硬,自诩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但凡是有这种口气的,肯定是骗子无疑。因此,在高考之后,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去判断一下自己大致能上什么学校,再去了解一下学校方面的招生政策,不可盲目的轻信一些所谓的厉害人,本事人!

教育部发布高考防骗预警,学生们想防骗,就只听老师的建议,不必想歪招,动歪脑筋。

高考前14天必须要回去吗

高考前14天必须要回去的。

按照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高考防疫工作的有关要求,各地已陆续向2022年高考考生发布参加高考的注意事项。教育部再次提醒全体考生,特别是当前仍滞留在外省的考生,要及时向考点所在地考试机构如实报告自身健康情况。

相关返程安排等信息,提前14天返回考点所在省(区、市),全面了解并严格遵守考点所在地考试防疫要求,做好考前连续14天本地健康监测,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域流动、不到人群流动性较大场所、不前往中高风险等级地区等。

高中分析:

中国的高中教育包括:普通高级中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中、职业高中、中级技工学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等。

我国的高中教育为非义务教育,学生就读须交纳必要学费与其它费用。自2009年开始国家已经针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高中免学费政策。

高中毕业生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学生们可以根据考试成绩自主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