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朴刊将带大家认识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并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告诉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减轻一些烦恼。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下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语文我这里有您想要的,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

 

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语文是一份专为备考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准备的语文学科辅导资料。该资料涵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考点和常见题型,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和答题技巧。通过使用科三粉笔-语文,考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提高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这份资料旨在帮助考生全面复习语文学科,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为顺利通过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证笔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二)

13、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并不是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除了教育之外,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

14、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身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5、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16、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遗传只是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17、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18、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19、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20、负强化就是惩罚。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负强化和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21、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2、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只是多了能力不一定高。

23、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迁移不仅可能对学校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24、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就是关于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下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语文我这里有您想要的,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

 

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语文是一份专为备考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准备的语文学科辅导资料。该资料涵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考点和常见题型,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和答题技巧。通过使用科三粉笔-语文,考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提高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这份资料旨在帮助考生全面复习语文学科,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为顺利通过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证笔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寻南京教师资格证小学历年真题

江苏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 A)

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2.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对应的年龄是( C )

A、2至7岁 B、11至15岁 C、7至11岁 D、0至2岁

3.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B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是 ( B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5.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 B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6.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C )

A、线性关系 B、正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7.掌握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完成 ( D )

A、70% B、90% C、70-80% D、80-90%

8.“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 D )

A、加里培林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加涅

9.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是指 ( B )

A、预期教师教学达到的目标 B、预期学生教学后达到的目标

C、教学内容目标 D、学习内容目标

10.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 B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教学 D、指导教学

11.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水平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 ( B )

A、愉快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情境教学 D、理想化教学

1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B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13.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方法是 ( C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14.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 (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认知与审美列入 ( B )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生理需要

16.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D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7.先行组织者技术常用于 (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教学 D、掌握学习

18.按照学习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 ( A )

A、积极与消极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中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 ( C )

A、转化联单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20.掌握学习的提出是由心理学家 ( C )

A、加涅 B、奥苏伯尔 C、布鲁姆 D、布鲁纳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对行为目标陈述要求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二是产生条件、三是 行为标准 。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 认同 、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4.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5.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 学习准备 。

6.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7.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性格 。

8.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9.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 。

10.学习迁移是指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11.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之为 知识 。

12.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称之为 心智技能 。

1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

14.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 教学评价 。

15.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 教师的期望 。

16.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

17.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 。

19.元认知的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 调节策略 。

20.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意义。(维果斯基)

2.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认知-发现说,发现学习理论)

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5.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第一,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二,涉及的范畴有别。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任选1题,共10分)

1.论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